何勇是桐乡农夫桑田蚕丝被品牌的创始人,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,带领20多位手工匠人精选"世界丝绸之源"桐乡双宫茧制作一床床手工被子。何勇家世代做蚕丝。做一床最好的手工蚕丝被是何勇对匠心的理解。
召集老手工匠人,坚持手工做蚕丝被
何勇所在的桐乡洲泉地区,很多本地人世代以蚕为生,何勇也召集了很多老年手工匠人。煮茧、脱浆、晾晒,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这个位于浙江桐乡洲泉的养蚕小作坊里游刃有余。
因为蚕丝被誉为"人体第二皮肤",被业界称为"纤维皇后",而这些老人每日与蚕丝打交道,所以她们的手跟脸上几乎都是没有皱纹的,外人完全看不出她们的真实年龄。记者到桐乡考察时,看到当地的老年手工匠人,都为这些老匠人年轻的容貌而惊叹。
凭借几十年的经验,老手工匠人能够准确判断蚕在什么样的温度下可以溶开,脱浆何时达到最饱和的状态。
普通的蚕丝被,一般都是工厂中的机器将蚕丝拉成一个棉胎,再由棉胎变成棉片,再连线叠起来以后变成一张蚕丝被。而在桐乡洲泉镇,采用人工的方法制作蚕丝被,仅仅将棉片拉成棉胎这个环节,就需要5名熟练的老工人耗费两个小时左右,各项工艺总共有47道。
在机器大工业时代,为何何勇的作坊要坚持人工做蚕丝被?
何勇介绍,由于蚕丝被有感温的作用,它能根据人体需要的温度来进行一定的温控。而手工制成的蚕丝被,蓬松度高,盖在身上的舒适性更是机制蚕丝不能与之相比的,而蓬松度高也有助于蚕丝被更好发挥温控作用。这种对蚕丝被蓬松度的极致要求也正是农夫桑田品牌的追求与宗旨。
在何勇看来,蚕丝被使用的蚕丝与我们接触的丝巾这类商品不同,蚕丝被所需的丝长需要比普通蚕丝要长很多。因为丝越长,被芯就越不容易变形移位,被子也就会一直保持蓬松而舒适。其次是对免除荧光剂的考虑,一般的蚕丝并非纯白,容易变黄,在后期加工中工厂会使用漂白剂进行漂洗,这也难避会导致荧光剂残留。
根据何勇介绍,细、圆、匀、坚、白、净、柔、韧是桐乡双宫丝的特点。一根桐乡双宫茧抽出的丝线能穿起8个铜钱,而一般的蚕丝线只能穿起三四枚,再多就断了。当地一个春蚕蚕茧缫出来的丝长达1300多米,而用夏蚕缫出来的丝约有1000米。
蚕丝的生产,从对所在地的环境要求,到蚕丝来源蚕茧的养殖方式,再到蚕丝被成品制作工艺都有极高的要求。
传统手工艺正在失传,年轻人回乡传承
"现在的老手艺人越来越稀缺,一度很难招人。"何勇说。
一门好的手艺是需要静下心来,经过十几年、甚至几十年的沉淀、积累,代代相传,才能做好。而现在这种精益求精的手艺正在流失,面临后续无人的危险,因此需要企业和社会去弘扬这种工匠精神和价值观,对精品和匠心的追求,才是真正长久传扬,造福于世。
幸运的是,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在外面读书之后,重新回到桐乡。"他们热爱丝绸,并把外面的新鲜想法、见闻带回来"。何勇说。
29岁的何勇6年前回乡创业,当初的回归被很多人不看好,认为做蚕丝被是个夕阳产业,但是何勇坚持的认为手工蚕丝被是一块金子,迟早会发光。所以这一坚持就是6年时间
"丝绸意味着故乡",在何勇的描述中,他从小到大睡觉盖的被子都是蚕丝被,小时候跑到哪儿玩都能看到养蚕的、听到缫丝的踏板声。但近些年,这些童年的印象正在从桐乡消逝。
村子里做手工蚕丝被的人明显减少,手工缫丝被机器取代,村里大的丝厂相继倒闭,一大批缫丝工人要另谋出路。
而如今,随着年轻人重新回到故乡,情况正在发生着变化,而这背后,一场更加深刻的传统手工艺叠加互联网的变革正在发生。
随着经济下行带来的产能过剩,与消费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,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后,传统制造业被推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。对于何勇来说,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机遇,给手工蚕丝被这项传统工艺带去新生,是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一个课题,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,他们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桐乡,了解手工蚕丝被的文化。所以在2016年何勇创建了农夫桑田品牌,专注手工蚕丝被制作与销售。
在何勇眼中,蚕丝就是故乡,桐乡洲泉的一方水土让这里的手工蚕丝与众不同。
桐乡洲泉有上千亩的桑基鱼塘。鱼塘产生的肥料用来养旁边的桑树,桑树田肥沃,桑叶的品质就会特别好,再用桑叶来养殖蚕宝宝,蚕宝宝就会特别肥壮、特别纯净。蚕宝宝吐出来的丝,自然也就会又白又长。除了桑基鱼塘,洲泉的蚕丝好还得益于水。缫丝过程中强调"用清水、勤换水",所以对水质特别讲究。而雪荡河的水流到洲泉镇格外清澈,以至于织出的丝明显比别处更白、更光洁。
相关知识
坚持手工拉制,一床蚕丝被的工匠精神
金加瀛蚕丝被|在糯糯软软中安心睡眠不再是梦!
都说金加瀛蚕丝被价格贵,但是它贵的值得!
这样国礼级的缔凡蚕丝被,买一床至少可以用10年
爱尔卡之工匠精神
工匠精神|盛友木门·致匠心
开学季 | 真丝床品给宝贝的甜蜜梦境,呵护宝宝的肌肤
金加瀛桑蚕丝贡被带你感受五星级睡眠体验
秦唐锦创始人樊涛 传承丝绸文化 打造民族品牌
人工智能也无法替代,它为什么坚持手工制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