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起时作品 梧桐树下
“风”是一个美好的意象,也是「风起时设计」名字的缘起。宫崎骏的电影《起风了》有句台词:谁看见过风?我和你,都不曾看见过。但是当树叶颤动之时,就代表风正吹拂而过。”如诗般的语言里,有着一幅最动人的场景,而那个开着窗户,被风造访的美好居住空间,就是「风起时」想要打造的。
风起时的两位创始人郭杨宜、金园圆在私宅设计领域拥有10多年设计及落地跟踪能力,两人的配合也像是“风”一般,一张一弛,一动一静,自由洒脱。
从2022年开始,他们将工作室安置在上海法租界富民路,当深厚的海派文化与时尚的都市气息交融时,激发出人对于环境的丰富感知。
对话风起时郭杨宜、金园圆
与风起时两位创始人的对话,也是在重新思考空间的丰盈和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什么样,当人完全沉浸在真实、平凡而又细微的幸福之中,才能实现生命丰饶而宁静地生长。
Q:“风起时”的名字来源于宫崎骏的电影《起风了》,那您二位对于“风”是怎么理解的呢?
金园圆:风是自由的,是不被定义的,是大自然的使者,穿梭于天地之间。风,不可见,但有声音、气味、形态、触感,它召唤着我们从自然中来,到自然中去。
郭杨宜:风是不定的。你的思绪如风一样忽上忽下,但是没有高低之分。你的思绪也可以随风而走,忽远忽近。风,看不见也摸不着,但我们却能切身感受得到它得存在。就像我们对生活的态度,空间是配角,生活是主角,是动态的情绪。像村上春树那样,「阖上双眼,闭上心灵,只想风。」风似温柔的手,会抚平生活芜杂。
风起时作品 梧桐树下
Q:你们希望打造的空间是什么样的呢?
金园圆:我们不倡导为了设计而设计,而是需要真正关心居住者的生活习惯、家庭关系和情感需求。这也是我们风起时一直关注的理念——“到生活中去”,也是我们对真实需求的关注。
我们在设计一个家之前,会与居住人有很深入的交流、理解与分析,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些特别的点,他对于某个空间安全舒适的记忆,找到这个点,才能做成真正契合他感受的家。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客户的生活方式和细节,来创造出真正符合居住人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间,让设计真正服务于生活。
郭杨宜:我希望打造的空间是“自然而然”的内心状态的呈现,诗意而不刻意,是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,随自己心意做出的反映,是见自己的,是让人回到真实状态的空间。
自然、本真、以人为本 、生命力,“当我们走进一个家,也就能读懂了它的主人”。比起风格,我们更喜欢充满生命力的空间,“让房子变成家”,居住回归到人的设计。
风起时工作室位于上海富民路
Q:为什么选择把工作室放在富民路?
金园圆:我们工作室在上海静安区富民路上,一条在”巨富长“核心地界上不到600米长的小马路,却藏着上海最迷上的生活方式—— 摩登小资与人间烟火并存!在「风起时」的小院里我们似乎慢慢找到了答案,在这里看到植物们的四季轮回,室外邻居们晾晒的衣服,一个生动缩影,是琐碎温情的生活,瞬间消失的班感。
初夏的午后,泡一盏茶,在院子里静坐,能看到很高很高的湛蓝天色,听得到枝头鸟儿飞过的声音,看得到阳光停留在树叶上,这一切都这么真实且平凡的存在着……在小院子里每日与风和自然相遇。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,像鱼虫草木一样,在自然中寻找真实,它召唤着我们从自然中来,到生活中去。
郭杨宜:作家帕慕克有一段话能够很好的说明,我们身处的地方对我们的影响,他说:“当你热爱一座城市并且时常漫步探索其间时,不仅你的灵魂,就连你的身体,也会对这些街道极为熟悉,以至于多年以后当飘雪引起哀愁情绪时,身体会指引你去到最喜爱的地方。居住在这里,城市就像是一个可以观看、可以阅读的书籍,丰富而有趣。”回归生活本身,做有生命力的空间设计。
Q:你们两个人的配合方式与其他工作室有什么不一样吗?
金园圆:我们之所以共同来做“风起时”,首先是我们对于设计工作的态度很相似,真实,不做作不虚伪,实事求是;我们设计的空间也比较能融合。在具体的创意阶段,我们是独立创作的,然后共同探讨,再把好的地方融合在一起。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很好地形成互补,让作品更加丰富动人。
郭杨宜:这种工作方式其实是更耗费时间的,因为会有大量的讨论,但是我们觉得这样其实做出来的设计是更充分的,创意阶段有时候就是头脑风暴,多一份观察的视角,事物就会呈现得更加全面。这也是我们希望能够给居住者呈现出更理想的生活状态。
Q:你们各自会关注设计中哪些不同的面?
郭杨宜:我比较喜欢遵循空间原本状态,接受事物原本的样子,也是我说到的“自然而然”。我关注空间的劣势,例如走道的尺度,管道暖通的状况。注重回到现场,去过现场量房后做出来的项目才更有情绪,人在空间中的感受是更为重要的。
金园圆:首先我会关注主人的生活方式、家庭状况,人是最重要的。其次房子周围环境、光线和通风,希望放大项目的优势。很多的业主看到我们设计的空间,第一感觉是通透性很强,空间大了很多,可能这就是我们在尺度把控上的考虑比较多,注重空间比例,家具和物品都是空间尺度的一部分,细节为整体服务。
风起时工地现场
Q:刚才郭老师提到了“回到现场”,能否详细阐述一下?
郭杨宜:我刚才提到的“回到现场”是在设计阶段的一个工作方法或者习惯,回到现场既是在说现场的空间感知、尺度的重要性,也是服务管理的体现,“回到现场”是项目可以良好落地的必备条件。另外,我们会要求业主跟我们一起“回到现场”,要让他在现场充分感受空间,去想象未来生活的场景是什么,去洞察内在真正的需求,才能打造出属于他的家,所以不断回到现场是我们与居住者共同的参与感。
Q:你们对于尺度是如何看的?
金园圆:我们会讲究大尺度与小尺度的主次平衡,大尺度能体现视觉的宏观感、有序,呈现人内心的开阔性。小尺度表现平和性、舒适性、适用性、安全感等,是让人身体上更愿意待着的。大框架和空间分析时需要从大尺度角度思考,为不同分区填充内容就是小尺度的思考。微观尺度和小尺度的概念不同,微观的小角落,用来凸显空间的艺术之美。大尺度、小尺度、微观尺度,有不同的适用的需求,人在空间里无论行走、生活或眼睛看过去的视觉,是不压抑的,是舒适的,是内心平和的。
风起时工地现场
Q:私宅设计师好像有多重身份属性,在你们看来都有哪些?
金园圆:在我看来,设计师除了是设计者,呈现出美好的空间以外,他还是观察者的角色、平衡的角色、促进者的角色,挖掘和平衡不同家庭成员的需求点,通过设计来塑造人与人、人与空间的关系,对于家庭来说,设计师要致力于成为大家庭的平衡者与润滑剂,综合思考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设计。
设计阶段的美好体验与后期入住息息相关。从设计过渡到施工落地时,设计师也是现场执行人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,这个角色也极为重要。要有不逃避责任,为过程和结果兜底的魄力和能力。要有管理思维,节省业主时间精力,设计师既要有共情能力,又要有理性思维,才能去驾驭全场,拿到最后落地的好结果。
风起时作品 山谷里的第一居所
Q:自己热爱生活,才能为别人创造生活空间,二位在生活上有什么爱好吗?
郭杨宜:我喜欢昆汀的电影,他的电影介于娱乐性与严肃性、小众与大众之间,多线叙事的方式,让不同的美对撞融合,形成一种新的东西,他刻画的每个人物,都有自己的亮点,没有太刻意的英雄,而是随处可见的意外性的。其实生活本身就有反逻辑的一面,多元复杂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;他的电影的节奏性、逻辑性与艺术性跟设计是有共通之处的。我也喜欢旅行,见世界找自己。
金园圆:我喜欢有生命力的事物,它们是我生活的一部分。几年前,开始学习古琴、书法和插花。
喜欢古琴的旋律,它的声音余音苍劲悠远,像来自远古的声音,一种包容万象从容的状态⋯
插花,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可能性的探索,走进自然,在自然之间呼吸,和大自然、自己在一起。了解并尊重自然本身的形态;保留植物最原初的姿态和生命力,真实即动人。书法养好了我的情绪,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,内心更加平和。
喜欢有着“时间胶囊”记忆的旧物件,这些器物里有自己的故事和温度,蕴藏着旧时的烟火气,雕刻着斑驳岁月,是“物质工具”到“精神载体”的演绎。
这些“无用”之事滋养了我的生活,让我找到了安顿自己的力量。
在郭杨宜和金园圆看来,居住应该是一件“自然而然”的事,家应该是一个“看得见自己”的地方,从自然中来到生活中去,设计师是帮助主人实现居住理想的人。
一个好的居住空间是生活的承载,舒适、诗意是其理想,它用美好的居住方式塑造着我们与自我和他人的关系,它是我们存在于世最柔情的叙述。
风起时作品 黄埔江畔的家
相关知识
COLMO对话张周捷:理享生活就是设计融合科技的共创
COLMO对话马寅:用建筑书写未来生活
2025家居风格趋势前瞻:宋氏美学、风起雅丹与现代中古重塑生活美学
2025卓越设计青年 | 张亚飞:做个“生活观察者”,挖掘业主的真实需求和隐藏的生活期待
探索生活方式进阶的密钥,第二届COLMO菁英生活节启幕理享生活
COLMO遇见1%,描绘更高端的理享未来范式
COLMO遇见1%,描绘更高端的理享未来范式
COLMO对话关天颀:理享生活是不露痕迹的和谐共存
THOMASVILLE设计对话 | 刘浩:懂生活才能会生活
深度对话|LifeSmart云起 x Silicon Labs,聚焦智能家居市场增长关键驱...